中國古代名人家訓10篇,傳承好家訓,弘揚好家風
點擊:時間:2020-04-02
家訓是指家庭對子孫立身處世、持家治業的教誨。家訓是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,對個人的教養、原則都有著重要的約束作用。家訓或單獨刊印,或附于宗譜。家訓之外,其他名稱還有:家誡、家誨、家約、遺命、家規、家教。
家訓在中國形成已久,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,對個人、家庭乃至整個社會都有良好的作用。
家訓是中華民族的巨大財富
一、姬旦《誡伯禽書》
作者周公旦(約公元前1100年),姓姬名旦,稱周公。相傳他制禮作樂,建立典章制度,被尊為儒學奠基人。
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,無求備于一人。
君子力如牛,不與牛爭力;
走如馬,不與馬爭走;
智如士,不與士爭智。
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,榮;
聰明睿智而守以愚者,益。
譯文:親戚故人沒有發生嚴重過失,就不要拋棄他。不要對某一人求全責備。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,也不會與牛競爭力的大小;即使飛跑如馬,也不會與馬競爭速度的快慢;即使智慧如士,也不會與士競爭智力高下。德行廣大者以謙恭的態度自處,便會得到榮耀;聰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態度處世,你將獲益良多。
誡伯禽書》講的是謙虛謹慎的美德。即使貴為天子,之所以富有四海,也是因為遵循了這些品德。不知謙遜從而招致身死國喪,桀紂就是這樣的例子。你怎能不慎重呢?”
謙虛謹慎
二、司馬談《命子遷》
司馬談(約公元前165-公元前110年),西漢時史學家,漢武帝時任太史令,司馬遷之父。
且夫孝,始于事親,中于事君,終于立身。
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,此孝之大者。
譯文:孝道可分成三個階段,幼年時期便是承歡膝下,事奉雙親;到了中年,便要從事奉父母延伸到事奉君王,藉以為國家盡忠,為民眾服務。到了老年,就要檢查自己的身體和人格道德,沒有缺欠,也沒有遺憾,最終圓滿于立身行道,這才是孝道的完成。通過揚名后世來顯耀父母,這才是最大的孝道。
中國古代名人家訓10篇,傳承好家訓,弘揚好家風!
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
三、諸葛亮《誡子書》
諸葛亮(公元181年——234年),字孔明,陽都(今山東沂南)人,三國時蜀漢丞相,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、軍事家,更是中國人心目中智者的化身。
夫君子之行,靜以修身,儉以養德。
非淡泊無以明志,非寧靜無以致遠。
夫學須靜也,才須學也。
非學無以廣才,非志無以成學。
淫慢則不能勵精,險躁則不能治性。
年與時馳,意與日去,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。
悲守窮廬,將復何及?
譯文:有道德修養的人,是這樣進行修養鍛煉的,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,以儉樸節約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。不把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,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地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。學習必須靜心,才識需要學習,不學習無從拓廣才識,不立志不能學習成功。沉迷滯遲就不能勵精求進,褊狹躁進就不能冶煉性情。年年歲歲時日飛馳,意志也隨光陰一日日逝去,于是漸漸枯零凋落,大多不能融入社會,可悲地守著貧寒的居舍,那時(后悔)哪來得及!
修身學習
四、歐陽修《歐陽永叔集》
歐陽修(1007年-1072年),字永叔,號醉翁、六一居士,北宋政治家、文學家。官至翰林學士、樞密副使、參知政事,謚號文忠,世稱歐陽文忠公。累贈太師、楚國公。后人又將其與韓愈、柳宗元和蘇軾合稱“千古文章四大家”。與韓愈、柳宗元、蘇軾、蘇洵、蘇轍、王安石、曾鞏被世人稱為“唐宋散文八大家”。
“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學,不知道。”然玉之為物,有不變之常德;雖不琢以為器,而猶不害為玉也。人之性,因物而遷,不學,則舍君子而為小人,可不念哉!付弈。
譯文:玉不雕琢,就不能制成器物;人不學習,也就不會懂得道理。然而玉這種東西,有它永恒不變的特性,即使不磨制作成器物,但也還是玉,不會受到損傷。人的本性,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就會發生變化。因此,人們如果不學習,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從而變成品行惡劣的小人,難道不值得深思嗎?
歐陽修4歲時父親就去世了,母親對他的教育很嚴格。為節減開支,母親用蘆葦、木炭作筆,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歐陽修認字。歐陽修在家訓中希望兒子能繼續養成讀書的習慣,并從書中學會做人的道理。
養成讀書的習慣
五、瑯琊王氏家訓
瑯琊王氏,我國古代頂級門閥士族,晉代四大盛門“王謝袁蕭”之首,素有“華夏首望”之譽稱?!抖氖贰分杏涊d,從東漢至明清1700多年間,瑯琊王氏共培養出了以王吉、王導、王羲之、王元姬等人為代表的35個宰相、36個皇后和36個駙馬以及186位文人名仕。
夫言行可覆,信之至也;推美引過,德之至也;揚名顯親,孝之至也;兄弟怡怡,宗族欣欣,悌之至也;臨財莫過乎讓:此五者,立身之本。
譯文:言行能一致,是信的極點;把美名推讓給別人而自己承擔過失,是德的極點;傳播好名聲使親人顯赫,是孝的極點;兄弟和樂,宗族歡欣,是悌的極點;在財物面前沒有比謙讓更好的了:這五條,是立身的根本。
以信為首,以行達信,開門施教,貴在待人。王氏家訓把處理好人與人的關系放在首位,把“信”作為立身處世的第一要務。這摒棄了“死讀書”關門式的教育方式,教育后人走出家庭,誠信地與人交往。
中國古代名人家訓10篇,傳承好家訓,弘揚好家風!
以信為首
六、《包拯家訓》
包拯(999年-1062年),字希仁,廬州合肥(今安徽合肥肥東縣)人,北宋名臣。包拯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于世。有“包公”“包青天”之美譽。
后世子孫仕宦,有犯贓濫者,不得放歸本家;亡歿之后,不得葬于大塋之中。不從吾志,非吾子孫。
譯文:包拯在家訓中說道:“后代子孫做官的人中,如有犯了貪污財物罪而撤職的人,都不允許放回老家;死了以后,也不允許葬在祖墳。不順從我志愿的,就不是我的子孫后代。”
包拯以公廉著稱,剛直不阿,執法如山。他在晚年為子孫后代制定了一條家訓,共三十七字,其下押字又云:“仰珙刊石,豎于堂屋東壁,以詔后世。”“珙”者即包拯的兒子包珙。包拯的這則家訓是他生前對子孫的告誡,并讓其子包珙鐫刻在石上,豎于堂屋東壁,以照后世。這寥寥數字,凝聚著包公的一身正氣、兩袖清風,足為世人風范。
兩袖清風
七、司馬光《家范》
司馬光(1019年-1086年),字君實,號迂叟,陜州夏縣(今山西夏縣)人,世稱涑水先生。北宋政治家、史學家、文學家,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《資治通鑒》。
為人母者,不患不慈,患于知愛而不知教也。古人有言曰:“慈母敗子”。愛而不教,使淪于不肖,陷于大惡,入于刑辟,歸于亂亡,非他人敗也,母敗之也,自古及今,若是者多矣,不可悉數。
譯文:當人母親不擔心她不慈祥,擔心的是過于溺愛而不知道教導他們。對于母輩,司馬光認為:慈母之所以敗子,關鍵在于愛而不教,只是過分的寵愛和溺愛。小則使兒女們只知飯來張口,衣來伸手,不知稼穡之艱,不曉生計之難;大則使兒女們任性孤行,不顧綱紀,無法無天,以至于做出不忠不孝、喪盡天良的事,到頭來身入囹圄,身首異地,成為社會上的渣滓和罪人。
世事練達
八、陸游《放翁家訓》
陸游(1125年—1210年),字務觀,號放翁,漢族,越州山陰(今紹興)人,南宋文學家、史學家、愛國詩人。
后生才銳者,最易壞事。若有之,父兄當以為憂,不可以為喜也。切須常加簡束,令熟讀經學,訓以寬厚恭謹,勿令與浮薄者游處。自此十許年,志趣自成。不然,其可慮之事,蓋非一端。吾此言,后生之藥石也,各須謹之,毋貽后悔。
譯文:才思敏捷的孩子,最容易學壞。倘若有這樣的情況,做長輩的應當把它看作憂慮的事,不能把它看作可喜的事。一定要經常加以約束和管教,讓他們熟讀儒家經典,訓導他們做人必須寬容、厚道、恭敬、謹慎,不要讓他們與輕浮淺薄之人來往。就這樣十多年后,他們的志向和情趣會自然養成。不這樣的話,那些可以擔憂的事情就不會只有一個。我這些話,是年輕人治病的良藥,都應該謹慎對待,不要留下遺憾。
修身十二款
九、《曾國藩家訓》語錄
八字:家中兄弟子侄,惟當記祖父之八個字,曰:'考、寶、早、掃、書、蔬、魚、豬'。
八本:余日記冊中又有八本之說,曰:'讀書以訓詁為本,作詩文以聲調為本,事親以得歡心為本,養生以戒惱怒 為本,立身以不妄語為本,居家以不晏起為本,作官以不要錢為本,行軍以不擾民為本。'此八本者,皆余閱歷而確把握之論,弟亦當教諸子侄謹記之,無論世之治亂,家之貧富,但能守星岡公之八字與余之八本,總不失為上等人家。
修身十二款:
1、主敬:整齊嚴肅,無時不慎。無事時心在腔子里;應事時,專一不雜,如日之升。
2、靜坐:每日不拘何時,靜坐半時,體驗靜極生陽來復之仁心,正位凝命,如鼎之鎮。
3、早起:黎時即起,醒后不沾戀。
4、讀書不二:一書未點完,斷不看他書,東翻西閱,徒循外為人,每日以十葉為率。
5、讀史:丙申購二十三史,每日讀十葉,雖有事不間斷。
6、謹言:刻刻留心,是工夫第一。
7、養氣:氣藏丹田,無不可對人言之事。
8、保身:節勞節欲節飲食,時時當作養病。
9、日知其所亡:每日記茶余偶談一則。分德行門、學問門、經濟門、藝術門。
10、月無忘所能:每月作詩文數首,以驗積理之多寡,養氣之盛否,不可一味眈著,最容易溺心喪志。
11、作字:早飯后作字半小時,凡筆墨應酬,當作自己功課,不留待明日,愈積愈難清。
12、夜不出門:曠功疲神,切戒切戒
教子治家
十、 《朱子家訓》
黎明即起,灑掃庭除,要內外整潔,
既昏便息,關鎖門戶,必親自檢點。
一粥一飯,當思來處不易;半絲半縷,恒念物力維艱。
宜未雨而綢繆,毋臨渴而掘井。
自奉必須儉約,宴客切勿流連。
器具質而潔,瓦缶勝金玉;飲食約而精,園蔬逾珍饈。(一作:園蔬勝珍饈)
勿營華屋,勿謀良田。
三姑六婆,實淫盜之媒;婢美妾嬌,非閨房之福。
奴仆勿用俊美,妻妾切忌艷妝。
祖宗雖遠,祭祀不可不誠;子孫雖愚,經書不可不讀。
居身務期質樸,教子要有義方。
勿貪意外之財,勿飲過量之酒。
與肩挑貿易,毋占便宜;見貧苦親鄰,須加溫恤。
刻薄成家,理無久享;倫常乖舛,立見消亡。
兄弟叔侄,須分多潤寡;長幼內外,宜法肅辭嚴。
聽婦言,乖骨肉,豈是丈夫;重資財,薄父母,不成人子。
嫁女擇佳婿,毋索重聘;娶媳求淑女,勿計厚奩。
見富貴而生諂容者,最可恥;遇貧窮而作驕態者,賤莫甚。
居家誡爭訟,訟則終兇;處世誡多言,言多必失。
毋恃勢力而凌逼孤寡;毋貪口腹而恣殺生禽。
乖僻自是,悔誤必多;頹惰自甘,家道難成。
狎昵惡少,久必受其累;屈志老成,急則可相依。
輕聽發言,安知非人之譖訴,當忍耐三思;
因事相爭,焉知非我之不是,須平心暗想。
施惠勿念,受恩莫忘。
凡事當留余地,得意不宜再往。
人有喜慶,不可生妒忌心;人有禍患,不可生喜幸心。
善欲人見,不是真善;惡恐人知,便是大惡。
見色而起淫心,報在妻女;匿怨而用暗箭,禍延子孫。
家門和順,雖饔飧不濟,亦有余歡;
國課早完,即囊橐無余,自得至樂。
讀書志在圣賢,非徒科第;為官心存君國,豈計身家。
守分安命,順時聽天。為人若此,庶乎近焉。
《朱子家訓》從治家的角度談了安全、衛生、勤儉、有備、飲食、房田、婚姻、美色、祭祖、讀書、教育、財酒、戒性、體恤、謙和、無爭、交友、自省、向善、納稅、為官、順應、安分、積德等諸方面的問題,核心就是要讓人成為一個正大光明、知書明理、 生活嚴謹 、寬容善良、理想崇高的人,這也是中國文化的一貫追求。